珮選用上等籽玉料雕琢而成,玉質瑩潤純淨,單面留皮,光彩鮮豔,寶光內蘊,可謂造化所賜。全器採用鏤雕、線刻等技法,正面琢刻金魚圓睜大眼,魚尾搖曳生姿,口銜荷花,花朵娉婷盛放,清秀可人。婉轉枝葉散於下方,彷彿在水中擺盪,顯現鮮活生命力。金魚神態真切靈動,既有優雅身姿,亦有活潑動態美。背面利用天然的金黃皮色作荷葉,葉面光素,僅邊緣及中心稍作刻劃,簡潔優美,相映成趣。整體構圖疏密有致,充分表現金魚在水中悠然暢游姿態與優雅飄逸質感,可謂形神兼備。
中國古代關於金魚的記載,初見於晉,至宋代成為達官貴族園林中的珍奇雅玩,明清時期則開始畜於盆缸,於室內賞玩。金魚寓有「金玉滿堂」、「招財進寶」之佳意,代表對幸福與自由之嚮往。
在清宮舊藏歷代玉器中,最早帶皮巧雕玉器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金遼時期的〈玉鏤雕雄鹿帶飾〉(圖一)。至清代,乾隆好玉料亦好玉色,不僅對玉質要求嚴苛,對皮色也極其看重,玉器俏色巧雕工藝因而盛行,且達到極高水平。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著名的清乾隆〈白玉桐蔭仕女圖〉(圖二)便是其中佼佼者。本件白玉珮造形靈動,構圖章法有序,線條流暢有變化,無論技巧、形式、意境上都發揮得相當得體,更顯小巧玲瓏的絕佳韻味,令人愛不釋手。
中國古代關於金魚的記載,初見於晉,至宋代成為達官貴族園林中的珍奇雅玩,明清時期則開始畜於盆缸,於室內賞玩。金魚寓有「金玉滿堂」、「招財進寶」之佳意,代表對幸福與自由之嚮往。
在清宮舊藏歷代玉器中,最早帶皮巧雕玉器可見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金遼時期的〈玉鏤雕雄鹿帶飾〉(圖一)。至清代,乾隆好玉料亦好玉色,不僅對玉質要求嚴苛,對皮色也極其看重,玉器俏色巧雕工藝因而盛行,且達到極高水平。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著名的清乾隆〈白玉桐蔭仕女圖〉(圖二)便是其中佼佼者。本件白玉珮造形靈動,構圖章法有序,線條流暢有變化,無論技巧、形式、意境上都發揮得相當得體,更顯小巧玲瓏的絕佳韻味,令人愛不釋手。
![]() |
文獻參考 圖一 金 / 遼〈玉鏤雕雄鹿帶飾〉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: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-玉器(中)》,香港商務印書館,2004 年,頁 87,圖版 76 圖二 清乾隆〈白玉桐蔭仕女圖〉 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: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-玉器(下)》,香港商務印書館,2004 年,頁 91,圖版 76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