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筒呈六角亭式,由重簷頂蓋、六面形筒及六角須彌座三部分組成。重簷蓋、筒柱、底牆及底座上部,鎏金勻亮高貴,瓦當及基座皆以銅鎏金內填琺瑯裝飾,富有華麗繁縟的富貴氣息,兩相呼應,金碧輝煌,彰顯皇權顯赫。蓋飾尖頂寶珠鈕,四邊出螭龍飛簷,簷下飾如意雲一周,邊沿配花形小鈴鐺。重簷間窗欞及筒身嵌青玉,以鏤雕纏枝寶相花紋裝飾,刀法流暢自然,刻工細膩,使用時香煙層層繚繞,不僅利於香氣充分釋放,兼可營造香氛縈繞的空間氛圍,上下映襯,層次感強烈。下層為六角須彌座,造形穩固,如意雲足上裝飾內填琺瑯寶相花紋,枝蔓婀娜,柔美繁複。座邊貼黃簽條,編號「第壹百伍拾號」。
西漢時就有明確記載以焚香來薰衣的風俗,衣冠芳馥更是東晉南朝士大夫們崇尚的高雅舉止,據記載:「謝安揮舞衣袖布棋、右軍甩動長襟運筆寫蘭亭,皆有幽香隨衣飄拂。」至明清時期,香筒多以金、玉、琺瑯等材料製成。本作為「垂恩香筒」造形,乃清雍正時期即出現的特色香具,廣泛應用於清宮日常生活,是宮殿和居室中重要的陳設品和實用香具,佔據清代香文化史的重要地位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〈銅嵌玉雲龍紋香亭〉(圖一),造形及裝飾技法與本作極為相似,可資參考。
.jpg)
圖一 清〈銅嵌玉雲龍紋香亭〉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:玉器編 8 -清》紫禁城出版社,2011 年,頁 252-253,圖版 211
據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》記載,雍正六年五月初六日,圓明園來帖稱郎中海望奉旨:「著做掛垂恩香筒一件⋯⋯上安螺獅蓋,蓋內不必安掛香鉤子,安一鑷子,下作螺獅底,底牆做高些,以備接香灰用,筒子做玲瓏鎖紋錦,燒琺瑯蓋上提系絛子安長一寸。」(圖二)從文獻記載和故宮博物院現存實物來看,「垂恩香筒」無疑與室內陳設所用香亭基本結構相同。其不同之處在於普通的香亭以香盤為基,將線香或盤香固定於香盤上,自上而下燃燒;而垂恩香是倒掛,自下而上燃燒。
清代有專門制定《欽定宮中現行則例》,以規範紫禁城內十二宮正殿內的陳設。如位於紫禁城中央的「太和殿」,是清代皇帝登基、祝壽、大婚等重大典禮活動的重要場所。殿正中為須彌式高台,陳設金漆龍紋寶座和屏風,兩旁有香几、仙鶴燭台、香筒等。大殿內使用的垂恩香筒為重簷蓋(圖三),體形較大,寓意江山穩固;而小型宮殿使用的香筒則更為精緻,重簷和單簷均有。如紫禁城重華宮前殿「崇敬殿」兩側陳設的一對〈銅胎掐絲琺瑯青玉香筒〉(圖四),與本作皆屬室內陳設用,將裝飾與實用完美結合。本件香筒造形規整端莊,鎏金厚實,熠熠生輝,亮麗悅目。內填琺瑯華麗,紋飾精美絢麗,構思極為巧妙,繁縟而不累贅,予人極強的心靈震撼,體現乾隆時期極為高超的藝術水準。
註:「崇敬殿」位於故宮內廷,是重華宮的前殿。原為乾隆作王子時的居所,乾隆五年(1740)擴建。殿內正上方為乾隆作寶親王時書寫的「樂善堂」匾額。殿正中臺上設寶座,座後為三扇屏風,兩側為宮扇、香几、香筒等,香几上承太平有象和甪端各一對。
西漢時就有明確記載以焚香來薰衣的風俗,衣冠芳馥更是東晉南朝士大夫們崇尚的高雅舉止,據記載:「謝安揮舞衣袖布棋、右軍甩動長襟運筆寫蘭亭,皆有幽香隨衣飄拂。」至明清時期,香筒多以金、玉、琺瑯等材料製成。本作為「垂恩香筒」造形,乃清雍正時期即出現的特色香具,廣泛應用於清宮日常生活,是宮殿和居室中重要的陳設品和實用香具,佔據清代香文化史的重要地位。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〈銅嵌玉雲龍紋香亭〉(圖一),造形及裝飾技法與本作極為相似,可資參考。
.jpg)
圖一 清〈銅嵌玉雲龍紋香亭〉 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故宮博物院藏品大系:玉器編 8 -清》紫禁城出版社,2011 年,頁 252-253,圖版 211
據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》記載,雍正六年五月初六日,圓明園來帖稱郎中海望奉旨:「著做掛垂恩香筒一件⋯⋯上安螺獅蓋,蓋內不必安掛香鉤子,安一鑷子,下作螺獅底,底牆做高些,以備接香灰用,筒子做玲瓏鎖紋錦,燒琺瑯蓋上提系絛子安長一寸。」(圖二)從文獻記載和故宮博物院現存實物來看,「垂恩香筒」無疑與室內陳設所用香亭基本結構相同。其不同之處在於普通的香亭以香盤為基,將線香或盤香固定於香盤上,自上而下燃燒;而垂恩香是倒掛,自下而上燃燒。
![]() |
圖二 雍正六年五月初六日之記載 出處: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 3.雍正六年起雍正七年止》,人民出版社,2005 年,頁 258 |
清代有專門制定《欽定宮中現行則例》,以規範紫禁城內十二宮正殿內的陳設。如位於紫禁城中央的「太和殿」,是清代皇帝登基、祝壽、大婚等重大典禮活動的重要場所。殿正中為須彌式高台,陳設金漆龍紋寶座和屏風,兩旁有香几、仙鶴燭台、香筒等。大殿內使用的垂恩香筒為重簷蓋(圖三),體形較大,寓意江山穩固;而小型宮殿使用的香筒則更為精緻,重簷和單簷均有。如紫禁城重華宮前殿「崇敬殿」兩側陳設的一對〈銅胎掐絲琺瑯青玉香筒〉(圖四),與本作皆屬室內陳設用,將裝飾與實用完美結合。本件香筒造形規整端莊,鎏金厚實,熠熠生輝,亮麗悅目。內填琺瑯華麗,紋飾精美絢麗,構思極為巧妙,繁縟而不累贅,予人極強的心靈震撼,體現乾隆時期極為高超的藝術水準。
![]() |
圖三 太和殿內陳設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: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一明清傢俱(下)》,香港商務印書館,2002 年,頁 294,圖版 247 圖四 崇敬殿正間內陳設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 出處:同圖三,頁 304,圖版 257 |
註:「崇敬殿」位於故宮內廷,是重華宮的前殿。原為乾隆作王子時的居所,乾隆五年(1740)擴建。殿內正上方為乾隆作寶親王時書寫的「樂善堂」匾額。殿正中臺上設寶座,座後為三扇屏風,兩側為宮扇、香几、香筒等,香几上承太平有象和甪端各一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