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玉雙獅,凝脂含光,緻密瑩澤,尺寸甚大。繾綣祥雲上趴臥雙獅,太獅體型壯碩,身軀飽滿,呈俯臥回首姿。伏耳,雙目圓睜,神情威猛,眉鬚彎捲靈動,鼻作如意形,張口露齒,脊骨嶙峋,前肢搭於圓球上,沉穩神閒。少獅依偎在太獅一側,姿態鮮活,形象生動。雙獅各處毛髮雕工甚是精細講究,頭部與尾部呈渦紋狀,順勢分歧刻劃細緻規整鬃毛,背部脊骨凸起分明,並沿脊骨兩側以細陰線刻劃毛髮。太獅尾向內彎,搭於少獅後腿上,狀似以蓬鬆獅尾護衛少獅,少獅獅尾亦攀附於太獅背臀上,表現出父子互動情深姿態。
古代帝王多鐘愛玉器,《左傳》記載許多諸侯、君王之間以玉作為餽贈之禮,而清代乾隆皇帝對玉器的喜愛更是超越歷代帝王,在位六十餘年間為玉器創造新的光輝。乾隆時期,用玉範圍遍及宮廷生活,玉器造型既精且細,做工規矩,用料講究,玉質潤澤,結構、圖案繁複,細而不亂,宮廷玉器的數量和品類超越史上其他王朝。以玉雕雙獅之例,可見今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〈和闐白玉雙獅鎮紙〉(圖一),可資參考。
獅子雖為域外文化產物,但被吸納於中國文化中,具有「龍生九子,獅居第五」的典型形象。古漢語中「獅」、「師」同音通假,常借獅喻師,以示吉祥。太獅少獅為中國玉雕中常見的吉祥題材,即「太師少師」,為傳統寓意紋樣。太師,西周始置,漢以後,以太師、太傅、太保為三公,太師居首,為輔天子之官。少師春秋楚國始置,歷代相沿,與少傅、少保,合稱三少,少師當頭,為儲君之師。太師少師為古代文人從政為官的最高理想,故太獅少獅有仕途順利,官運亨通,代代相傳之吉意。
本件太獅少獅鎮紙用料上乘,厚實晶瑩,凝潤細膩,局部帶有褐色沁。其溫潤淡雅的沁色使雙獅彷彿沐浴於璀璨的朝陽下,照映出金黃色的光芒,更為本器增添華美風采。大獅氣勢渾厚雄勁,神態威嚴,小獅稚趣可人,表情姿態刻劃細膩,足見玉匠精湛之技藝,充滿「子嗣昌盛」、「世代高官」喜氣之象徵,不論置之書案或於手中玩賞,皆乃不可多得之佳品。
![]() | ![]() |
圖一 | 圖二 |
文獻參考 圖一 清〈和闐白玉雙獅鎮紙〉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,收錄於《中國玉器全集6 -清》,河北美術出版社,1993 年,頁210,圖版306 拍場類似作品 圖二 清康熙〈白玉瑞獸〉,拍賣於北京保利2016 年6 月6 日,編號7473,成交價RMB 2,300,000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