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料呈褐色,局部蒸栗和牙黃色沁,拋光細膩。勒皆呈圓柱狀,器厚薄相似,中有一孔貫穿,兩端面雕琢絛索紋。器表上下以凸弦紋為輪廓線,中部以絛索紋相隔,通體隱起浮雕勾連雲紋。四器線條流暢,工藝細膩,紋飾典型,華麗大方,可穿繫成組玉珮飾,為頗具代表之古玉佳器。
玉勒子起源於文化期的玉管飾,一般中間有通天孔,可佩戴於胸前或腰間,自早期大汶口文化、良渚文化即有出現,紋飾一般以素面為主,後出現各種紋飾,常見的有獸面紋、線形紋、穀紋、雲紋、龍紋等。玉勒除做為隨身珮飾外,古代似也可拿來用作馬銜,北周庾信《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》:「控玉勒而搖星,跨金鞍而動月」,可見玉勒具備多樣的功能。
![]() | 文獻參考 戰國早期〈玉握〉 1978 年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庋藏 收錄於《中國玉器全集3 -春秋.戰國》,河北美術出版社,1993 年,頁124,圖版188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