銅胎,斂圓口,豐肩,鼓腹,腹下漸收。口緣鍍金,通體施天藍色釉為地,以掐絲技法裝飾,雙勾金線勾勒,其內以紅、綠、藍、黃、粉等諸色填飾西番蓮及法輪、法螺、寶傘、白蓋、蓮花、寶瓶、金魚、盤腸結等佛家八寶紋樣。外底飾繁複蓮瓣紋一周,中心圓形鍍金鑄減地陽文「乾隆年製」雙行四字楷書款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掐絲琺瑯缽〉(圖一),其造型、紋飾及底款呈現方式皆與本品極為相似,可資比較參考。
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器是傳世作品中數量最多、風格最為明確的一批。當時因燒造技術成熟、材料來源穩定,使乾隆時期得以產造出多彩多姿,且鍍金璀璨的掐絲琺瑯作品,運用範圍擴及皇室生活的各個層面。由於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堅信甚篤,紫禁城內所建佛堂至少有三十餘處,舉凡京城大小廟宇以及各處行宮,只要是皇帝生活範圍,更是隨處可見藏傳佛教供器,而製作華麗精緻的掐絲琺瑯器成為當時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。
文獻參考
圖一 清乾隆〈掐絲琺瑯缽〉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, 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
乾隆時期的掐絲琺瑯器是傳世作品中數量最多、風格最為明確的一批。當時因燒造技術成熟、材料來源穩定,使乾隆時期得以產造出多彩多姿,且鍍金璀璨的掐絲琺瑯作品,運用範圍擴及皇室生活的各個層面。由於乾隆皇帝對藏傳佛教堅信甚篤,紫禁城內所建佛堂至少有三十餘處,舉凡京城大小廟宇以及各處行宮,只要是皇帝生活範圍,更是隨處可見藏傳佛教供器,而製作華麗精緻的掐絲琺瑯器成為當時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。
文獻參考
圖一 清乾隆〈掐絲琺瑯缽〉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, 摘錄自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