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傳統鎧甲主要為大鎧、胴丸、腹卷等,而兼具兜,胴,草摺與佩盾的全身性裝甲則稱為「具足」,由金屬,皮革,繩線等材料製成,作為戰場上人體防禦裝備。本件鐵錆地鎧甲於身體部份採用「五枚胴」,即由五枚甲片所組成之軀幹鎧甲,而鐵錆地指未經塗漆的生鐵製品,前胴部裝飾旭日波紋樣,海浪翻騰洶湧,旭日東升,充盈生機與活力。細觀之,其於狂濤濺起的水花嵌入銀珠,正面板上有七寶菊花紋金飾,左右肩與軀幹連接處鎏金飾以龍紋,細緻的裝飾增添精美藝術效果。
日本鎧甲製作需結合各種技術,如鍛造、雕金、漆藝、皮革加工、織染、結繩等。複雜的工藝造就出獨特日式美學,加之文化重要性使其成為一種珍貴藝術形式。其於各時期有不同演變,最早於平安時代前期(10世紀)主要為短甲與掛甲,由簡單的繩索將甲片串聯;平安時代中期至鎌倉時代(11-13世紀)則出現大鎧、胴丸、腹當等具有日本傳統風格的鎧甲;南北朝至室町時代(13-16世紀),隨著戰爭頻繁,純鐵甲且輕便實用的胴丸和腹卷成為主流;戰國至江戶時代(16-19世紀),則以輕便、堅固而實用的當世具足成為主流,隨著南蠻胴(仿西方進口鎧甲而改良的鎧甲)的引入,鎧甲的樣式變化愈加多樣。
江戶時代以後,最擅長鐵打出甲胄的流派當屬明珍派甲冑師,其於胸腹部單純以鐵板製作,並打出文字、龍、獅子、不動明王等紋樣。如美國沃爾特斯美術館庋藏江戶時代〈鎧甲〉(圖一),與本品皆於胸前施以打出技法裝飾,使戰場所使用之裝備在實用之餘更充盈藝術美學。據東藝大美術館副館長原田一敏表示,本件台灣50美術館庋藏之〈鐵錆地旭日波濤打出鎧甲〉即屬明珍系非常經典之作。然打出技法不僅運用在胴身、頭、盔、面具、護腿等部位,此種技術在甲胄以外,也運用到花瓶、硯箱等特殊物件,甚至被活用於自在置物的製作。
文獻參考
圖一 江戶時代〈鎧甲〉,明珍款,美國沃爾特斯美術館庋藏,摘錄自美國沃爾特斯美術館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