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件拍品出版於《三千五百年商代至清代中國青銅器》,Friedrich G. Zeileis,1999 年,頁 280-281,編號 99
This lot was features in Von Shang bis Qing - Dreieinhalb Jahrtausende chinesische Bronze,
Friedrich G. Zeileis, 1999, pp. 280-281, No. 99
壺取青銅鑄造,銅質堅實,滿布藍綠色、褐色鏽斑,古韻盎然。器分蓋與身兩部分,蓋似華冠,圓箍,中空,環周飾六片蓮瓣,蓮瓣外侈,瓣面陰刻如意紋,工藝純熟精細。壺身敞口,長頸,溜肩,鼓腹,外撇高圈足。肩部兩側置對稱瑞獸為耳,獸面大眼炯炯,吻部上揚,神秘霸氣。壺腹飾有四道凸起弦紋,餘處光潔素雅。整體造型端莊挺拔,設計極富巧思。
壺在先秦時期多用以盛酒,《孟子.梁惠王下》:「簞食壺漿,以迎王師。」西周晚期以後,青銅壺與鼎、簋、盤、匜構成基本銅禮器組合,是周文化重要禮器,在宗廟祭祀、宴享賓客等重大活動中使用。其數量多寡與使用者之身分等級有密切關係。基本造型為小口,長頸,鼓腹,圈足,肩兩側置雙耳可安裝提樑或穿繩。
隨時代變遷,青銅壺形制不斷變化,器形多樣。商代多為器形扁圓的貫耳壺;西周流行長頸、圓腹或垂腹壺;東周增加瓠形壺、蒜頭壺、扁壺等品類;春秋時期的壺常以伏獸為耳,蓮瓣為蓋飾,此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更有明顯發展,如「失蠟法」的發明等,並將傳統「分鑄法」工藝發揚光大。1994年山西太原金勝村出土,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庋藏春秋晚期〈蟠龍紋壺〉(圖一),造型設計與本品相似,可資參考。細觀之,本品雙龍耳即採用分鑄法,盡顯古代高超鑄造技術與別緻巧思。
文獻參考
圖一 春秋晚期〈蟠龍紋壺〉,1994 年山西太原金勝村出土,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庋藏,
收錄於《中國青銅器全集-東周 2》,文物出版社,1995 年,頁 66,圖版 74
拍場類似作品
圖二 春秋晚期〈青銅蓮蓋龍耳交體龍紋壺〉,拍賣於香港華藝 2019 年 11 月 24 日,編號 1148,成交價 HKD 2,596,00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