壺呈扁瓶形,撇口,束頸,溜肩,弧壁下收,橢圓形圈足。壺體通景式粉彩滿 雕十八羅漢群像,釉色清新飽滿。羅漢身披各色袈裟,袖袍飄揚,或騎乘猛虎, 降魔說法,或手持各式法器,或坐或立,或仰首或顧盼,或凝眉或舒目,姿態 各異,舉手投足刻畫生動,人物面龐輪廓清晰,其間有五彩祥雲襯托,祥瑞繽 紛。壺底紅彩「乾隆年製」篆書款。
羅漢,是阿羅漢的簡稱。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 傳後世,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,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, 分居各地弘揚佛法,利益眾生。十八羅漢乃世人於十六羅漢外 另加降龍、伏虎二羅漢,其形象至遲在五代即已出現,明清時 多作為器物之裝飾。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庋藏清〈粉彩雕十八 羅漢鼻煙壺〉(圖一),造型設計、裝飾題材皆與本品相似, 可資參考。
瓷器雕刻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,至乾隆時期瓷雕技藝更 為精進。本件鼻煙壺配彩豔麗,周身紋飾布局繁縟,口沿及近 足處描金,顯華麗之氣,實為清中期瓷質鼻煙壺的上乘之作。
圖一 清〈粉彩雕十八羅漢鼻煙壺〉,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庋藏
出處:摘錄自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
羅漢,是阿羅漢的簡稱。釋迦牟尼佛為使佛法在佛滅度後能流 傳後世,使眾生有聽聞佛法的機緣,囑咐十六羅漢永住世間, 分居各地弘揚佛法,利益眾生。十八羅漢乃世人於十六羅漢外 另加降龍、伏虎二羅漢,其形象至遲在五代即已出現,明清時 多作為器物之裝飾。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庋藏清〈粉彩雕十八 羅漢鼻煙壺〉(圖一),造型設計、裝飾題材皆與本品相似, 可資參考。
瓷器雕刻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晉,至乾隆時期瓷雕技藝更 為精進。本件鼻煙壺配彩豔麗,周身紋飾布局繁縟,口沿及近 足處描金,顯華麗之氣,實為清中期瓷質鼻煙壺的上乘之作。
圖一 清〈粉彩雕十八羅漢鼻煙壺〉,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庋藏
出處:摘錄自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