灰白玉質,質地溫潤細膩,色澤灰白,局部帶有墨色斑及黃褐沁色。金剛鈴造型由鈴柄、鈴身、鈴舌所組成,採鏤雕、圓雕、淺浮雕等多種技法雕琢。柄頂由四瓣花葉狀彎曲與中央直杆組成五股金剛鈴,下承戴寶冠呈寂靜貌之菩薩,相同於金剛杵的外型。柄身陰刻「乾隆年製」隸書款,字體工整,筆畫遒勁。鈴身為覆缽形,上飾以覆蓮瓣紋一周,蓮瓣中刻藏文六字真言,下飾一圈連續橫置金剛杵銜接輪形瓔珞,其連珠宛若珍珠垂幔。近底處兩道連珠紋之間一周連續豎置金剛杵。鈴身內部一方孔,可懸鈴舌,本品配有小型鈴舌,兩端圓鼓,束腰,打磨細膩光滑,素雅別緻,一端雕有小環可供繫帶。整體造型規整,布局平穩大氣,雕琢精緻細密,為佛教法器。
佛教法器指各種佛事活動中使用的器物,主要用於宗教修行、供養、莊嚴道場等。金剛鈴杵為藏傳佛教中,修行必備之法器,梵語稱ghanta,藏語稱為止布、茲巴,漢人又稱之法鈴、藏鈴。在修法中,主要為督勵眾生精進、警覺、勸請佛菩薩,令彼等歡喜之用。金剛鈴與金剛杵常同時使用,左手搖鈴,右手把杵,象徵慈悲與智慧。
藏傳佛教法器鈴杵,在明清時期得到較大發展,為漢藏藝術交流之媒介。尤以明代永、宣和清乾隆時期漢藏政治、經濟、文化聯繫等方面較強烈,因此鈴杵的製作最為興盛。永宣時期的法器融漢藏藝術於一體,確立鈴杵等藏傳佛教法器範式。乾隆宮廷法器在秉承漢藏工藝傳統的基礎上,不惜工本,更加精進求新,使法器面貌愈加豐富,在漢藏文化交流史上,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和影響。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玉鈴〉(圖一),器形、紋飾及款識與本品相似,是仿藏傳佛教銅質五股金剛鈴而製,然以優質玉料為材,更加彰顯皇家用器的獨特與尊貴。
圖一 清乾隆〈玉鈴〉,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-玉器(下)》,香港商務印書館,2006年,頁134-135,圖版112
佛教法器指各種佛事活動中使用的器物,主要用於宗教修行、供養、莊嚴道場等。金剛鈴杵為藏傳佛教中,修行必備之法器,梵語稱ghanta,藏語稱為止布、茲巴,漢人又稱之法鈴、藏鈴。在修法中,主要為督勵眾生精進、警覺、勸請佛菩薩,令彼等歡喜之用。金剛鈴與金剛杵常同時使用,左手搖鈴,右手把杵,象徵慈悲與智慧。
藏傳佛教法器鈴杵,在明清時期得到較大發展,為漢藏藝術交流之媒介。尤以明代永、宣和清乾隆時期漢藏政治、經濟、文化聯繫等方面較強烈,因此鈴杵的製作最為興盛。永宣時期的法器融漢藏藝術於一體,確立鈴杵等藏傳佛教法器範式。乾隆宮廷法器在秉承漢藏工藝傳統的基礎上,不惜工本,更加精進求新,使法器面貌愈加豐富,在漢藏文化交流史上,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和影響。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玉鈴〉(圖一),器形、紋飾及款識與本品相似,是仿藏傳佛教銅質五股金剛鈴而製,然以優質玉料為材,更加彰顯皇家用器的獨特與尊貴。
圖一 清乾隆〈玉鈴〉,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-玉器(下)》,香港商務印書館,2006年,頁134-135,圖版11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