瓶造型小巧,斂口,長直頸,頸側置對稱夔龍耳,鼓腹,圈足。胎體潔白剔透,通體施白色底釉,外壁以單一藍色琺瑯釉描繪及敷彩剔花等技法裝飾,彩料凝厚,色澤清麗。口沿下繪一道如意雲頭紋,長頸上下飾變形蕉葉紋,間敷彩剔花瓣卷草紋;肩繪勾連雲紋及如意紋各一周,上方再以細筆點飾小圓珠;腹部以四組團壽紋作為主題紋飾,並以萬壽菊紋相隔,寓「萬壽無疆」吉祥之意;近足處變形仰蓮瓣紋,足牆連續「卍」字一周,布局清新雅緻,層次分明,整體紋樣祝壽意象鮮明。底藍料雙方框內書「乾隆年製」雙行四字楷書款,為內府標準宋體,筆道硬朗,端莊周正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琺瑯紅彩紅地剔花雙耳瓶〉(圖一),其造型及器壁復以單一紅色琺瑯敷彩剔花之技法,與本瓶極為相似,可資參考。然本品除以單色琺瑯料裝飾,並採描、點及剔等多重技法,更為珍稀。
圖一 清乾隆〈琺瑯紅彩紅地剔花雙耳瓶〉,H9.7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風格故事-乾隆年製琺瑯彩瓷》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,2021 年,頁 116,圖版 24
圖二 清乾隆〈琺瑯彩紅錦地剔花青山水盤〉,D14.2cm
宋體字藍料款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本品僅以琺瑯藍料彩為裝飾,乃承襲雍正朝「白磁胎畫琺瑯青山水」之技法,列證可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琺瑯彩紅錦地剔花青山水盤〉(圖二),盤內紋樣以琺瑯藍料彩為裝飾,器底中央雙方框四字藍料宋體款,與本品甚為相似,皆是承襲前朝並加以創新之佳例。
圖三 雍正十年五月初一日之記載
「青山水」,是以單一藍色琺瑯料畫成山水紋飾之琺瑯彩瓷。清代,這類圖案始見於雍正朝,包含盤、碗、茶壺、酒圓、茶圓等,十分受雍正皇帝喜愛,不僅希望多燒造,也多次對繪製圖樣的畫琺瑯匠人鄒文玉加薪鼓勵。如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》雍正十年五月初一日記載:「圓明園來帖內稱司庫常保首領太監薩木哈持奉旨今日進的⋯⋯白磁胎畫法瑯青山水小酒圓一對俱做得甚好⋯⋯雍和宮隨来南鏨花匠胡鋐所做画法瑯青山水酒圓,係造辦處画法瑯人鄒文玉所画此二人技藝甚好。」(圖三)至乾隆朝,乾隆皇帝也指定生產此類作品,繼承先帝的嚴謹作風,不僅有明確的製作要求,看到先前的好圖樣、好器形,甚至其他品類之瓶碗,亦要用琺瑯彩依樣製作一份。然其一度將藍料山水當成「青花」圖案,進而發布生產「磁胎琺瑯青花山水花樣」旨令。再從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》乾隆四年八月二十日記載:「奉旨⋯⋯磁胎琺瑯六寸盤另畫青花山水花樣盤燒造些」(圖四)。可推知乾隆帝對單一藍色琺瑯彩瓷之喜愛,並降旨要求多燒造些。
圖四 乾隆四年八月二十日之記載
除上引文獻分析外,實物參照可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〈琺瑯彩青山水盤〉(圖五),與清乾隆〈琺瑯彩紅錦地剔花青山水盤〉(圖二)對比,雍正器盤內壁樸素無紋,器外以藍料細筆描繪山水樓閣,而乾隆朝藍料琺瑯彩則在承襲雍正琺瑯彩清新秀麗、淡雅宜人風格基礎上加以變化,更為富麗華美;再對比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康熙〈金地藍彩團壽字酒盅〉(圖六)與本件清乾隆〈琺瑯藍料彩剔團壽紋夔龍耳瓶〉,康熙器腹部用藍彩繪四組卷草開光,開光內書團「壽」字,線條婉轉奔放,而本件乾隆時期所剔團「壽」字,線條規矩嚴謹,更具幾何效果。綜上所述,可從中體會本瓶所繼承康熙、雍正陶瓷品味之演變。
清宮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「瓷胎畫琺瑯」,是在吸收西洋銅胎畫琺瑯技法的基礎上,由皇帝親自指導、清宮造辦處精心研發,於精緻瓷質胎地上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釉上彩瓷。銅胎作品列證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銅胎畫琺瑯白地藍花圓盒〉(圖七),其白地以單一藍色裝飾紋樣,底藍料書「乾隆年製」楷書款,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妙,可資參考。
另根據資料顯示,此類清宮御用秘玩始於康熙,全盛於雍正,於乾隆三十五年以後逐漸銷聲匿跡。其存在時間甚為短暫,卻在陶瓷製造中達到登峰造極之水準,好似彗星滑過天空,為人們留下令人讚嘆之珍品。
圖五 清雍正〈琺瑯彩青山水盤〉D17.5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圖六 清康熙〈金地藍彩團壽字酒盅〉 H4.3cm,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
圖七 清乾隆〈銅胎畫琺瑯白地藍花圓盒〉D6.3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雍、乾盛世時期精巧的琺瑯彩瓷,皆需選取潔白細膩白釉瓷胎來製作,據《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》記載,雍正、乾隆時期,景德鎮御窯廠為造辦處琺瑯作提供大量白釉瓷胎。雍正七年(1729年)曾一次提供四百六十件,乾隆十八年(1753年)十一、十二月更有四百九十件入宮呈送。這些瓷胎運至京城後,先存放於瓷器庫內,經過精心篩選方能進行琺瑯彩製作,白淨釉色將彩繪紋飾襯托得益發鮮豔奪目,且較同時期的白釉器胎體更加潔白細膩,製作精緻,胎薄體輕,光可照人。
圖八 清乾隆〈錦地開光西洋人物圖貫耳瓶〉H14.8 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》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,1992 年,頁 278,圖版 144
圖九 欽定四庫全書- 西清古鑑、卷二十二.漢〈獸耳壺一〉
出處:《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史部一五七冊、器用類,世界書局,1986 年,頁 243-614
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琺瑯紅彩紅地剔花雙耳瓶〉(圖一)、清乾隆〈錦地開光西洋人物圖貫耳瓶〉(圖八),與本品皆屬此類細緻小巧佳瓷,不僅皆署宋體藍料款,且在造型上追慕古風,充滿濃郁青銅器元素。然本品複刻原型可參閱《欽定四庫全書-西清古鑑、卷二十二》,漢〈獸耳壺一〉(圖九),其雙夔龍耳立意新穎,又瓶腹以團壽紋、萬壽菊紋相隔,寓意「富貴吉祥」,實屬巧妙融合仿古與創新之佳作。
《尚書》論五福,以「壽」居首,萬壽節更是清朝的一大盛事,與元旦、冬至並列為清宮的三大節日,每逢甲子、古稀,甚或更高壽,清代帝后更要隆重慶祝。清代帝后之中得享萬壽盛典的僅康熙帝、崇慶皇太后、乾隆帝、嘉慶帝和慈禧皇太后五人。清宮為他們多次舉辦慶典,僅乾隆朝即多達四次盛典,可見清宮對「壽」的重視與追求。
本品以剔團壽紋為主題,或為萬壽節體現皇權之器。細觀之,本瓶造型優美,在乾隆帝追摹文人書畫雅趣的訴求下,琺瑯藍彩構圖布局得當,仿佛在素白的紙或絹上作畫,無論是由宮廷畫家親自執筆,或提供畫稿由畫匠依稿繪製,技法精緻細膩,乃盛世之君摹古及出於對陶瓷器鍾愛而產生創新之翹楚,極為稀少珍貴。
圖一 清乾隆〈琺瑯紅彩紅地剔花雙耳瓶〉,H9.7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風格故事-乾隆年製琺瑯彩瓷》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,2021 年,頁 116,圖版 24
圖二 清乾隆〈琺瑯彩紅錦地剔花青山水盤〉,D14.2cm
宋體字藍料款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本品僅以琺瑯藍料彩為裝飾,乃承襲雍正朝「白磁胎畫琺瑯青山水」之技法,列證可見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琺瑯彩紅錦地剔花青山水盤〉(圖二),盤內紋樣以琺瑯藍料彩為裝飾,器底中央雙方框四字藍料宋體款,與本品甚為相似,皆是承襲前朝並加以創新之佳例。
圖三 雍正十年五月初一日之記載
「青山水」,是以單一藍色琺瑯料畫成山水紋飾之琺瑯彩瓷。清代,這類圖案始見於雍正朝,包含盤、碗、茶壺、酒圓、茶圓等,十分受雍正皇帝喜愛,不僅希望多燒造,也多次對繪製圖樣的畫琺瑯匠人鄒文玉加薪鼓勵。如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》雍正十年五月初一日記載:「圓明園來帖內稱司庫常保首領太監薩木哈持奉旨今日進的⋯⋯白磁胎畫法瑯青山水小酒圓一對俱做得甚好⋯⋯雍和宮隨来南鏨花匠胡鋐所做画法瑯青山水酒圓,係造辦處画法瑯人鄒文玉所画此二人技藝甚好。」(圖三)至乾隆朝,乾隆皇帝也指定生產此類作品,繼承先帝的嚴謹作風,不僅有明確的製作要求,看到先前的好圖樣、好器形,甚至其他品類之瓶碗,亦要用琺瑯彩依樣製作一份。然其一度將藍料山水當成「青花」圖案,進而發布生產「磁胎琺瑯青花山水花樣」旨令。再從《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》乾隆四年八月二十日記載:「奉旨⋯⋯磁胎琺瑯六寸盤另畫青花山水花樣盤燒造些」(圖四)。可推知乾隆帝對單一藍色琺瑯彩瓷之喜愛,並降旨要求多燒造些。
圖四 乾隆四年八月二十日之記載
除上引文獻分析外,實物參照可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雍正〈琺瑯彩青山水盤〉(圖五),與清乾隆〈琺瑯彩紅錦地剔花青山水盤〉(圖二)對比,雍正器盤內壁樸素無紋,器外以藍料細筆描繪山水樓閣,而乾隆朝藍料琺瑯彩則在承襲雍正琺瑯彩清新秀麗、淡雅宜人風格基礎上加以變化,更為富麗華美;再對比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清康熙〈金地藍彩團壽字酒盅〉(圖六)與本件清乾隆〈琺瑯藍料彩剔團壽紋夔龍耳瓶〉,康熙器腹部用藍彩繪四組卷草開光,開光內書團「壽」字,線條婉轉奔放,而本件乾隆時期所剔團「壽」字,線條規矩嚴謹,更具幾何效果。綜上所述,可從中體會本瓶所繼承康熙、雍正陶瓷品味之演變。
清宮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「瓷胎畫琺瑯」,是在吸收西洋銅胎畫琺瑯技法的基礎上,由皇帝親自指導、清宮造辦處精心研發,於精緻瓷質胎地上用各種琺瑯彩料描繪而成的釉上彩瓷。銅胎作品列證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銅胎畫琺瑯白地藍花圓盒〉(圖七),其白地以單一藍色裝飾紋樣,底藍料書「乾隆年製」楷書款,與本品有異曲同工之妙,可資參考。
另根據資料顯示,此類清宮御用秘玩始於康熙,全盛於雍正,於乾隆三十五年以後逐漸銷聲匿跡。其存在時間甚為短暫,卻在陶瓷製造中達到登峰造極之水準,好似彗星滑過天空,為人們留下令人讚嘆之珍品。
圖五 清雍正〈琺瑯彩青山水盤〉D17.5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圖六 清康熙〈金地藍彩團壽字酒盅〉 H4.3cm,清宮舊藏,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
圖七 清乾隆〈銅胎畫琺瑯白地藍花圓盒〉D6.3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雍、乾盛世時期精巧的琺瑯彩瓷,皆需選取潔白細膩白釉瓷胎來製作,據《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》記載,雍正、乾隆時期,景德鎮御窯廠為造辦處琺瑯作提供大量白釉瓷胎。雍正七年(1729年)曾一次提供四百六十件,乾隆十八年(1753年)十一、十二月更有四百九十件入宮呈送。這些瓷胎運至京城後,先存放於瓷器庫內,經過精心篩選方能進行琺瑯彩製作,白淨釉色將彩繪紋飾襯托得益發鮮豔奪目,且較同時期的白釉器胎體更加潔白細膩,製作精緻,胎薄體輕,光可照人。
圖八 清乾隆〈錦地開光西洋人物圖貫耳瓶〉H14.8 cm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
出處:《清宮中琺瑯彩瓷特展》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,1992 年,頁 278,圖版 144
圖九 欽定四庫全書- 西清古鑑、卷二十二.漢〈獸耳壺一〉
出處:《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史部一五七冊、器用類,世界書局,1986 年,頁 243-614
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琺瑯紅彩紅地剔花雙耳瓶〉(圖一)、清乾隆〈錦地開光西洋人物圖貫耳瓶〉(圖八),與本品皆屬此類細緻小巧佳瓷,不僅皆署宋體藍料款,且在造型上追慕古風,充滿濃郁青銅器元素。然本品複刻原型可參閱《欽定四庫全書-西清古鑑、卷二十二》,漢〈獸耳壺一〉(圖九),其雙夔龍耳立意新穎,又瓶腹以團壽紋、萬壽菊紋相隔,寓意「富貴吉祥」,實屬巧妙融合仿古與創新之佳作。
《尚書》論五福,以「壽」居首,萬壽節更是清朝的一大盛事,與元旦、冬至並列為清宮的三大節日,每逢甲子、古稀,甚或更高壽,清代帝后更要隆重慶祝。清代帝后之中得享萬壽盛典的僅康熙帝、崇慶皇太后、乾隆帝、嘉慶帝和慈禧皇太后五人。清宮為他們多次舉辦慶典,僅乾隆朝即多達四次盛典,可見清宮對「壽」的重視與追求。
本品以剔團壽紋為主題,或為萬壽節體現皇權之器。細觀之,本瓶造型優美,在乾隆帝追摹文人書畫雅趣的訴求下,琺瑯藍彩構圖布局得當,仿佛在素白的紙或絹上作畫,無論是由宮廷畫家親自執筆,或提供畫稿由畫匠依稿繪製,技法精緻細膩,乃盛世之君摹古及出於對陶瓷器鍾愛而產生創新之翹楚,極為稀少珍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