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玉質,一面細膩溫潤,色澤勻淨,另面帶褐色沁。雕琢單體玉舞人,體扁平,兩 面圖案相同,皆以陰線刻飾身著右衽交領長衫、長裙曳地之男舞者形象。其頭頂 梁冠,冠頂圓孔以供穿繫、佩掛之用。五官端莊俊秀,神情恬靜,左袖飄舞與頭 同高,右袖下垂曳地,作翹首折腰舞蹈狀。1982 年江蘇省徐州市石橋村二號墓出 土,江蘇省徐州博物館庋藏西漢後期〈玉舞人〉(圖一)及 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 象崗南越王趙眛墓出土,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西漢〈青玉舞人〉(圖 二),兩者皆為男舞者形象,體扁平、兩面圖案相同之技法,與本品極為類似,可 資參考。然本品看似平面,造型十分寫實,眉宇五官深淺有致,衣紋刻劃簡練概 括,創造出輕薄透亮,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將舞者瞬間神態淋漓展現,精緻傳神, 猶如陶醉在優美的音樂中,更勝一籌。
文獻參考
圖一 西漢後期〈玉舞人〉,1982 年江蘇省徐州市石橋村二號墓出土,江蘇省徐州博物館庋藏,
收錄於《中國玉器全集 4 秦.漢-南北朝》,河北美術出版社,1993 年,頁 116,圖版 157
圖二 西漢〈青玉舞人〉,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眛墓出土,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,
收錄於《中國出土玉器全集 11 -廣東.廣西.福建等》,科學出版社,2005 年,頁 118
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,其內涵和功能隨時代而發展變化。《山海經》:「帝 俊有子八人,是始為歌舞」;《尚書.舜典》亦云:「擊石拊石,百獸率舞」。而長袖 舞是戰國楚國宮廷的風尚,漢人繼承楚人藝術,長袖舞更為盛行。河南唐河縣針織 廠出土,南陽漢畫館庋藏西漢〈舞樂宴享畫像〉(圖三),便可見長袖舞盛行於當時 的宴席之中,袖擺飄逸,展現舞者優雅身姿。
圖三 西漢〈舞樂宴享畫像〉,河南唐河縣針織廠出土,南陽漢畫館庋藏,摘錄自南陽漢畫館網站
圖四 西漢〈青玉舞人〉,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眛墓出土,
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,收錄於同圖二,頁 120
在漢代玉器中,有一獨特門類即「長袖玉舞人」組珮,盛行於西漢早、中期,佩戴 者皆為貴族,可分為雙人連體、平片陰刻、平片透雕、扁平圓雕、圓雕等五種類 型。其中「扁平圓雕」屬較少見的作品,例證可見 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 王趙眛墓出土,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西漢〈青玉舞人〉(圖四),女舞 者形象及本件漢〈白玉舞人〉男舞者形象,皆表現翹袖折腰的情景,反映出漢代舞 蹈娛樂之盛行。本品造型極優美,舞者戴帽,揚舉長袖,配合軀幹的曲線和曳地長 裙,行曲腰肢,飄若浮雲,展現長袖舞蹈的藝術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