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質呈黃白色,閃透青綠,晶瑩溫潤,局部白色鈣化。圓雕樂 舞雜技俑,頭戴尖頂小帽,著緊身短衣,腰束帶,作三彎柔術 表演。昂首伏身,雙足自身後向頭部彎曲,兩腳落於雙肩,用 手握住足脛,頭足相聯,神態自若,體現漢代「百戲─倒挈面 戲」相當高超程度的技巧。
百戲是漢代貴族宴飲前的樂舞表演,多是單一或成對出現。而 玉舞人是漢玉典型藝術之一,然出土之作多為平板狀,圓雕作 品屬較少見。實物列證可參見 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 王趙眛墓出土,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西漢〈青玉 舞人〉(圖一),其圓雕技法及舞者專注神情與本品類似,應同 為「百戲之一」。此類新奇樂舞節目,在漢代已被列於樂府, 用於延攬胡人。
樂舞藝術起源於先秦,至漢代國力強大、經濟繁榮、中西文化交流頻繁等諸因素, 促使百戲多元發展。《漢書.武帝本紀》西漢武帝元封三年(公元前 108 年)春;「作 角觝戲,三百里內皆觀」、《漢書.西域傳》武帝元封六年(公元前 105 年)夏,「京 師民觀角觝於上林平樂館」,招待來京師的「四夷」客人,作西域「巴俞、都盧、海 中、碭極、漫衍、魚龍、角抵之戲」。當時各式技藝總稱角觝戲,漢武帝於元封三年 和六年,曾集合各地奇技表演,招待前來京師的外國貴賓觀賞,以誇示國力之強盛。
至東漢始稱百戲,據東漢文學家張衡《西京賦》,對於西京百戲演出盛況有著極為精 細的描寫,當中一段「臨迴望之廣場,程角觝之妙戲。烏獲扛鼎,都盧尋橦。衝狹 燕濯,胸突銛鋒。跳丸劍之揮霍,走索上而相逢。」說明漢代百戲除廣納四方技藝 內容,技術之成熟亦已臻化境,成為展示國力的表演活動,深受王公貴族喜愛。如 1969 年出土於濟南北郊無影山西漢墓出土,濟南市博物館庋藏西漢〈陶彩繪樂舞雜 技俑〉(圖二),觀其造像可見樂舞俑之技巧動作已達出神入化,其中一俑在做倒挈面 戲的表演,與本件樂舞人極為相似,可資參考。兩者皆將頭從身後彎曲置於兩足之 間,用雙手握住足脛,將整個身體團成圓球,表現樂舞藝術在漢代已取得十分驚人 的成就。然本件〈青白玉樂舞人〉,選材考究,融合圓雕、陰刻等工藝技法,通體線 條柔和,刀法簡明生動,造型姿態充滿動感,反映出漢代對舞蹈娛樂之喜愛。
文獻參考
圖一 西漢〈青玉舞人〉,1983 年廣東省廣州市象崗南越王趙眛墓出土,廣東省廣州市南越王墓博物館庋藏,
收錄於《中國玉器全集 4 秦.漢-南北朝》,河北美術出版社,1993 年,頁 52,圖版 66
圖二 西漢〈陶彩繪樂舞雜技俑〉,1969 年濟南北郊無影山西漢墓出土,
濟南市博物館庋藏,摘錄自濟南市博物館網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