鼎以整料珍貴黃玉雕製而成,玉質溫潤如脂,瑩潔細膩。長方形,敞口,深壁,口沿立雙直耳,下承柱形四足。腹面八方出戟,布局對稱,前後以減地陽起技法琢刻,上端飾雙身龍紋,下飾獸面紋,獸面呈「臣目」,眼上眉線向內翻捲,一派複刻的擬古風格。整器工藝精細,器型方整穩若泰山,其仿古藍本取自《欽定四庫全書-西清古鑑、卷二》,周〈召夫鼎〉(圖一),無論形制、紋飾皆極為相似,然以當時純熟的玉雕工藝製作,周身紋樣神秘威嚴,散發不凡氣度。另配紅木鏤刻如意紋為蓋,以清或更早〈白玉鳩〉為鈕,鳩鳥鳳眼,勾喙,短頸,胸膛飽滿,兩翼緊貼身體,以陰線雕琢翅上羽毛,寬尾下垂,與爐兩相結合,賦予禮器嶄新樣貌,是為清代仿古創新佳例。
仿古之風始於宋代,文人熱衷於透過古器物考證古代典章制度,且以好古來增添文房清趣,好古之風發展到清時期,更盛極一時。乾隆帝大力提倡「漸欲引之古,庶其返以初」的仿古之道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〈玉「文王」方鼎〉(圖二),與本品皆是清朝工匠依循圖譜創作之例證,除仿古外,亦適度進行增減、修改,賦予器物不同功能。再細觀之,本鼎造形端莊厚重,圖案抽象,古樸神秘,具有宮廷風尚,既可為祭祀禮器,亦可陳設於案頭,彰顯清朝的華麗吉慶氣象,為仿古玉器佳品之作。
文獻參考
圖一 欽定四庫全書-西清古鑑、卷二.周〈召夫鼎〉,
收錄於《景印擒藻堂四庫全書薈要》,史部一五七冊、器用類,世界書局,1986 年,頁 243-44
圖二 清〈玉「文王」方鼎〉,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,收錄於《宮廷之雅:清代仿古及畫意玉器特展圖錄》,
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,1997 年,頁 58-59,圖版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