壺呈五瓣瓜楞式壺體,曲把,短流,蓋亦作五瓣,鈕為瓜蒂,鈕頂一通氣圓孔,設計絕妙。通體滿釉,內施松石綠釉,面滿施白釉軋道為地,壺、蓋口沿描金,以綠彩裝飾瓜蒂。壺曲把,短流狀若虯曲梅幹,再以堆塑技法表現出梅枝與梅花。梅枝轉折,巧妙橫斜於腹兩側,枝上朵朵盛綻的粉紅梅花,清麗雅致,花朵正側偃仰,疏密虛實安頓得當。梅花凜然風骨與文人高風亮節、傲骨堅韌相契,又綻放於冬春盛寒之際,一樹獨開而天下春,有「迎春報喜」吉祥之意。底瓜楞隨形,採圓點支釘燒工藝,每一瓜楞一支釘痕,不但形似芝麻,且大小都達到如芝麻細小,顯露技藝之精湛,充分展露乾隆帝巧思及繁縟富麗風格,且結合錦上添花工藝,甚為精妙珍稀。底中央硃紅書「大清乾隆年製」三行六字篆書款,字體工整,運筆轉折處圓滑大氣。
「瓜楞壺」為經典壺式之一,歷代皆有燒製。如東京國立博物館庋藏北宋〈青白瓷茶瓶〉(圖一),可為本品仿古範本之參閱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畫琺瑯瓜楞式壺〉(圖二)及本對瓜楞式壺,則為乾隆仿古創新下之佳例,形制雋巧怡人,釉色勻凈,紋飾圖案精緻細膩,體現乾隆皇帝的慕古情懷與對飲茶的鐘愛,是為皇室几案、品茗清賞之上品。
而自唐代始,飲茶的煎煮方式有一定規範,風行於文人、僧道之間;宋代點茶法更將茶藝帶向前所未有的極致;至明代,喫茶方式以投茶沖泡為主流,使茶壺躍升爲茶器中的新寵,並與茶鍾、茶杯搭配使用。
茶器中以青花、白瓷為主,其質潔白,釉色瑩潤,便於觀茶色、聞茶香,賞心悅目,為當時代之極品;清代與明代的飲茶習尚大致相同,茶器形制亦與明代變化不大。然清盛世康、雍、乾三朝皇帝皆喜飲茶,曾在宮中多次舉行茶宴,茶事活動在清宮生活佔有重要地位,景德鎮官窯瓷生產大量茶具以滿足宮廷飲茶需要,更培養出各種精美細緻的茶具,使清盛世三代茶器的造形、色釉、繪畫技法及胎釉的精緻,皆達歷史巔峰。
在裝飾技法方面,乾隆時期白瓷胎、釉彩皆高度精細,進而發展出軋道瓷的突出成就。軋道,又稱雕地,宮中稱錦上添花,景德鎮藝人謂耙花。軋道技法的茶器佼佼者,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琺瑯彩開光仕女茶壺〉(圖三)及本對清乾隆〈洋彩錦上添花雪梅圖瓜楞式壺〉,皆是先於白胎上均勻施一層單色色料,再於色料上用狀如鏽花針的工具拔劃出細緻紋樣,配以仕女、雪梅等圖飾,畫面陰陽凸出,濃淡分明,立體感強。然本品於白釉上細膩的軋道技法刻劃出纖細鳳尾紋,優美纏綿的線條彷若卷起千堆雪,兩相結合,雪梅美景映射眼前,更顯精巧雅致。
又此時期茶壺形制則兼具傳承與創新,製作不惜工本,由造辦處出樣,無不精緻,頗具藝術價值。傳承者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粉彩番蓮紋綠地茶壺〉(圖四),創新者如本對瓜楞式壺,二者硃紅篆書款極為相似,可資參考。再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粉彩連年福壽紋藍地茶壺〉(圖五),壺內殘留茶葉,印證茶壺不僅是精美藝術品,更是當時清宮生活中頗受歡迎的實用器具,為清代宮廷中一道不可抹滅的亮麗風景。
再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 郎世寧等〈弘曆雪景行樂圖〉(圖六),畫中有覆雪寒梅、雪蓋遒松, 以植物來傳遞道法精神。畫面中,室內架几案上放置藍釉瓷瓶插寒梅,邊有一矮茶櫃,置放各式茶器,暗合乾隆對高潔梅花與茶具喜愛之心意。本對壺形制優美,整體構圖疏朗大方,線條渾圓,氣韻流暢,壺身堆塑兩株宮粉梅花,似感暗香浮動置身雪中,朵朵紅梅初綻乍放,生機勃勃,亦體現乾隆皇帝愛梅、常以梅花自勵的情懷與對飲茶的鐘愛。
茶壺類作品本就不常見於拍場,每有精品推出,必受到極大關注。如拍賣於倫敦邦瀚斯2011年5月12日,編號368,清乾隆〈粉彩花卉紋瓜形茶壺〉(圖七),瓜楞壺身、梅花樣式之設計皆與本品甚為相似,為舉世罕見之茶壺類珍品。其他拍場相似之例如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編號3034,清乾隆〈綠地粉彩「福壽連綿」圖瓜棱式蓋壺〉(圖八),現身拍場立即引起市場轟動,創下不俗身價。而本對清乾隆〈洋彩錦上添花雪梅圖瓜楞式壺〉,不僅作工極為精湛細膩,且出自中國瓷器收藏名家雷金納德・科里爵士及二戰前的倫敦佳士得1923年拍場,傳承有序,堪為珍稀。
「瓜楞壺」為經典壺式之一,歷代皆有燒製。如東京國立博物館庋藏北宋〈青白瓷茶瓶〉(圖一),可為本品仿古範本之參閱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畫琺瑯瓜楞式壺〉(圖二)及本對瓜楞式壺,則為乾隆仿古創新下之佳例,形制雋巧怡人,釉色勻凈,紋飾圖案精緻細膩,體現乾隆皇帝的慕古情懷與對飲茶的鐘愛,是為皇室几案、品茗清賞之上品。
而自唐代始,飲茶的煎煮方式有一定規範,風行於文人、僧道之間;宋代點茶法更將茶藝帶向前所未有的極致;至明代,喫茶方式以投茶沖泡為主流,使茶壺躍升爲茶器中的新寵,並與茶鍾、茶杯搭配使用。
茶器中以青花、白瓷為主,其質潔白,釉色瑩潤,便於觀茶色、聞茶香,賞心悅目,為當時代之極品;清代與明代的飲茶習尚大致相同,茶器形制亦與明代變化不大。然清盛世康、雍、乾三朝皇帝皆喜飲茶,曾在宮中多次舉行茶宴,茶事活動在清宮生活佔有重要地位,景德鎮官窯瓷生產大量茶具以滿足宮廷飲茶需要,更培養出各種精美細緻的茶具,使清盛世三代茶器的造形、色釉、繪畫技法及胎釉的精緻,皆達歷史巔峰。
在裝飾技法方面,乾隆時期白瓷胎、釉彩皆高度精細,進而發展出軋道瓷的突出成就。軋道,又稱雕地,宮中稱錦上添花,景德鎮藝人謂耙花。軋道技法的茶器佼佼者,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琺瑯彩開光仕女茶壺〉(圖三)及本對清乾隆〈洋彩錦上添花雪梅圖瓜楞式壺〉,皆是先於白胎上均勻施一層單色色料,再於色料上用狀如鏽花針的工具拔劃出細緻紋樣,配以仕女、雪梅等圖飾,畫面陰陽凸出,濃淡分明,立體感強。然本品於白釉上細膩的軋道技法刻劃出纖細鳳尾紋,優美纏綿的線條彷若卷起千堆雪,兩相結合,雪梅美景映射眼前,更顯精巧雅致。
又此時期茶壺形制則兼具傳承與創新,製作不惜工本,由造辦處出樣,無不精緻,頗具藝術價值。傳承者如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粉彩番蓮紋綠地茶壺〉(圖四),創新者如本對瓜楞式壺,二者硃紅篆書款極為相似,可資參考。再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〈粉彩連年福壽紋藍地茶壺〉(圖五),壺內殘留茶葉,印證茶壺不僅是精美藝術品,更是當時清宮生活中頗受歡迎的實用器具,為清代宮廷中一道不可抹滅的亮麗風景。
再從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 郎世寧等〈弘曆雪景行樂圖〉(圖六),畫中有覆雪寒梅、雪蓋遒松, 以植物來傳遞道法精神。畫面中,室內架几案上放置藍釉瓷瓶插寒梅,邊有一矮茶櫃,置放各式茶器,暗合乾隆對高潔梅花與茶具喜愛之心意。本對壺形制優美,整體構圖疏朗大方,線條渾圓,氣韻流暢,壺身堆塑兩株宮粉梅花,似感暗香浮動置身雪中,朵朵紅梅初綻乍放,生機勃勃,亦體現乾隆皇帝愛梅、常以梅花自勵的情懷與對飲茶的鐘愛。
茶壺類作品本就不常見於拍場,每有精品推出,必受到極大關注。如拍賣於倫敦邦瀚斯2011年5月12日,編號368,清乾隆〈粉彩花卉紋瓜形茶壺〉(圖七),瓜楞壺身、梅花樣式之設計皆與本品甚為相似,為舉世罕見之茶壺類珍品。其他拍場相似之例如拍賣於香港蘇富比2013年10月8日編號3034,清乾隆〈綠地粉彩「福壽連綿」圖瓜棱式蓋壺〉(圖八),現身拍場立即引起市場轟動,創下不俗身價。而本對清乾隆〈洋彩錦上添花雪梅圖瓜楞式壺〉,不僅作工極為精湛細膩,且出自中國瓷器收藏名家雷金納德・科里爵士及二戰前的倫敦佳士得1923年拍場,傳承有序,堪為珍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