壺白瓷,灰白緻密,釉色瑩潤,露胎。整器模製孩童為造形,童子頭顱飽滿,頭頂梳單髻,五官鮮明,圓潤的臉龐露出愜意笑容。身著肚兜,肥褲露臀,騎跨在胖鵝背上,左手插腰,右手攬於鵝頸,盡顯純真稚趣。其注水圓孔置於童子後腦左側,作進水和氣孔,可用手指按氣孔控制水流。鵝的嘴部為壺流,童子左臂插在腰間恰作壺柄,壺體人鵝合一,天衣無縫,設計構思之奇巧,令人叫絕。
以人為造形的裝飾壺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中已出現,顯示濃重的神靈崇拜和原始宗教意味。而陶瓷人形壺則於初唐開始盛行,五代、宋代為其燒造的高峰期。唐代趙磷《因話錄》載:「陸羽性嗜茶,始創煎茶法,至今鬻之家,陶其像置於煬器之間,雲宜茶足利。」唐李肇《唐國史補》載:「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,號陸鴻漸,買數十茶器,得一鴻漸,市人沽茗不利,輒灌注之。」本品造形體態飽滿,活潑可愛,充滿童稚之情,充分展現出名窯工匠嫻熟的技術水準,是宋代瓷雕塑中的上乘佳作。
以人為造形的裝飾壺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彩陶中已出現,顯示濃重的神靈崇拜和原始宗教意味。而陶瓷人形壺則於初唐開始盛行,五代、宋代為其燒造的高峰期。唐代趙磷《因話錄》載:「陸羽性嗜茶,始創煎茶法,至今鬻之家,陶其像置於煬器之間,雲宜茶足利。」唐李肇《唐國史補》載:「鞏縣陶者多為瓷偶人,號陸鴻漸,買數十茶器,得一鴻漸,市人沽茗不利,輒灌注之。」本品造形體態飽滿,活潑可愛,充滿童稚之情,充分展現出名窯工匠嫻熟的技術水準,是宋代瓷雕塑中的上乘佳作。